担负更大的责任 贡献更大的智慧
针对一些重大问题,我们就要开展一些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研究,一方面为人类做贡献,另一方面也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一个是科技资源,一个是智力资源。
国务院不久前印发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就此,科技部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及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回答了记者提问,并就该方案进行了深度解读。
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问:请介绍一下《方案》出台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有关情况?
答:大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国际科技界提出的概念,主要表现为:投资强度高、多学科交叉、配置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施(设备)、研究目标宏大等,具有多学科、多目标、多主体、多要素等特点,其复杂程度、经济成本、实施难度、协同创新的多元性等都往往超出一国之力,需要通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来实施。
当前,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世界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也是世界科技强国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本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合作平台。多年以来,美、德、法、俄及欧盟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诸多领域积极组织了数十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携手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推动了世界科技创新和进步。
目前,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有重点选择参与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地球观测组织和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一些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了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逐步实现了由学习跟踪向并行发展的转变;同期,我国也相继启动建设了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克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数十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探索以我国为主的国际合作。这些为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从《方案》本身来说,这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都对这项工作做出了部署。今年1月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该《方案》。
《方案》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方主导、前瞻布局、分步推进、量力而行”的整体思路,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着力提升战略前沿领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打造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新平台,推进构建全球创新治理新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做出重要贡献。《方案》明确了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面向2020年、2035年以及本世纪中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提出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要坚持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国际尖端、科学前沿;二是战略导向,提升能力;三是中方主导,合作共赢;四是创新机制,分步推进。
《方案》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重点任务:一是制定战略规划,确定优先领域。二是做好项目的遴选、论证、培育、倡议和启动实施。三是建立符合项目特点的管理机制。四是积极参与他国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方案》的任务部署,凝练重点领域,培育我国牵头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确保《方案》要求的各项任务能够落实到位。
问:在具体参与项目选择方面有什么标准,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作用和贡献?有哪些具体的考虑?
答: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不是人为能够规划出来的,就像《方案》中说的,我们要遴选培育,所以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广泛的坚实的国际合作基础。第二是参与国家科学家都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参与国家共同进行投入。第三是我国具有雄厚的科学积累和技术优势。最重要的是,这些大科学计划要从科学家自身感兴趣的角度上升到政府行为,也就是说各个国家政府都有一个共识,愿意对该领域进行更多投入。这也是为什么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原因。关于未来会提出什么项目,我们要根据这个标准去遴选,根据国家的一些优势,根据国际上的环境和条件,去寻找和培育。
既然现在要牵头组织实施,我们应当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牵头的科学家,当然还有后勤保障等方面。因此,从政府角度说,我们要打造服务型政府,当好后勤部长,保障科学家在攻克人类共同面临的这些挑战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同时我们要配备相关人才,做他们的助手,能够更好地组织好大科学计划,使它能够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一些做法,或者国际的通行标准,顺畅地运行下去,这就是政府的任务。
担负更大责任 贡献更大智慧
问:这次发布的文件叫做“牵头”,就是说我们以前可能是在参与,但是未来是要成为其中的主导者。对于未来怎样实现从参与到牵头的转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答:在中国参与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以及参与地球观测组织(GEO)几年的时间里,应该说收获还是很多的,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这样的国际合作,使我国的科学家,以及我国科技管理人员能够感受到这样开放的思想和平等参与之间的规则。在这样一个合作当中,大家所考虑的问题,主要是考虑到怎么样去共享,怎么样贡献,怎么样互相之间平等地在国际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成果。
当然,在合作当中,我国技术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为我们将来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甚至牵头和引领国际大科学工程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完全是你所得,你得到以后,会为国际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担负更大的责任,贡献更大的智慧,创造更好的条件。
还有,在参与国际合作的过程当中,我们成为主导者的核心问题还是人,当然也涉及很多方面,是不是在哪些领域有特别优秀的杰出的科学家,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科学家,这是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这个,牵头恐怕是无米之炊。当然,有了这样的科学家,背后还有相应的团队,要能够提出在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主题和解决方案,这样也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当然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还有,国家要有足够的组织保障能力和能够参与国际社会规则制定以及得到大家认可的能力。
一个实际案例,在SKA的实际运行过程当中,SKA的组织在国际发了11个工作包,我国参加了7个,我国前几年都是参与部分工作,去年在天线工作包,也是建设阶段最核心的一个技术——天线,我国通过实力胜出,担任了工作包联盟主席,这个工作包联盟涉及十几个国家和单位,共同完成任务,这一点体现出我们的实力。要考虑到大家能否接受,还要考虑到为大家服务,要形成一种文化生态,使中国的文化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生态是非常重要的。
问:如何认识和理解“中方主导”这个含义?
答: “中方主导”跟“牵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的“主导”,就是说要主动提出一个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这并不是说要把我国的一些做法、规则强加于别人,而只是我们提出一个议题,根据这个议题,与国际上相关国家,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是政府部门,进行对接与探讨,最终形成共识。因为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由于其学科和内容的复杂性,各国家所关心的侧重点未必相同,这时就需要通过共商形成共识,围绕议题的落实,要提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围绕这个方案去共建,最终实现参与各方可以共享成果。因此,我们秉持的就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而这个“主导”,在中间发挥的就是一个牵头人的作用。所谓的“主导”,本质上就是尽义务,为大家服务。
练好内功是关键所在
问:请谈一下国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战略考量是什么?有哪些有可能成为首批牵头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答:首先,从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层面来说,我们要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科技创新网络中去,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目前很多领域出现了“三跑”并存的局面,国际上对我们有期待。虽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国际上对我们的期望和责任也就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承担相关的责任和义务。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融入到国际社会,参与国际科技规则的治理,提高我们的话语权,扩大影响力。总的来说,我们要履行应尽的责任,为整个人类和世界做贡献。从科学技术学术本身来说,我国现在对基础研究也是越来越重视,今年初的时候,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基础研究很重要的任务是聚焦探索未知的科学问题,勇攀科学高峰,产生一些原创性的东西,来支撑未来人类的发展。
方案里,我们提到2020年培育3~5个项目,能够遴选并启动1~2项目;到2035年,培育6~10个项目。至于重点领域,现在我国在某些领域具有一些优势,比如说物质科学、空间天文、地球系统、环保、健康、能源材料等。最后,谁能够成为大科学计划,我们主要看其实力。
另外,我们开展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我们要把它放在整个国家科技创新布局中间去考虑。因此,建议大家关注一下我们国家整体科技工作的设计和布局。
问:《方案》中提出要加强与国家重大研究的统筹协调,请问在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面怎么做好与国内项目的一些衔接?
答:我们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具体到科技界来说,就是要集全国的科技力量,来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国际科技合作是目前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面向2030年重大项目,以及国家实验室,这些都是未来我国在科技领域着力解决的一些战略性关键问题,我们要加大对其投入。随之,我们的研究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在世界上,在很多领域,我们将处于领先角色。因此,针对一些重大问题,我们就要开展一些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研究,一方面为人类做贡献,另一方面也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一个是科技资源,一个是智力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三者是有机联合,统筹布局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因此组建国家实验室也好,面向2030年重大项目也好,国际合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所占的比重,未来会越来越大。同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离不开我们的优势领域,我们的这些经验,我们的这些方案,甚至我们要出题目的能力,都离不开我们自身的实力。要搞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首先我们要练好内功,这是决定我们能否提出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项目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