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专业优势化解污染治理难题

发布时间: 2018-05-25 点击数量:0  来源: 中国矿业报 作者:朱晓春

山东章丘上皋污染场地修复治理,是山东省首个实施的地下深部治理项目,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承担任务后,积极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未雨绸缪 不打无把握之仗

2015年 4月12日,山东章丘上皋污染场地修复治理进入彻底消除危险源的关键修复治理阶段。

10月21日凌晨2时许,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普集街道发生外地车辆非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事件,4人当场中毒死亡。更为严重的是倾倒危废物的场区距离下游河套水源地仅3千米,一旦河套水源地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章丘区数十万人的饮水安全。根据现场勘查,倾倒危废物的事故井深度达78米,相关单位对现场发现的桶装废弃物进行了应急处置,并委托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开展污染场地的修复治理工作。

八〇一队接受任务后,首先对事故井周边100 米范围进行帷幕注浆阻隔施工,切断污染源对周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途径,共施工注浆孔140余个,钻探进尺12000余米,使用注浆水泥15000吨,堵漏黄沙3000余立方米。同时,在上游及下游帷幕处增加7个钻探监测孔,检测倾倒“危废”污染物组成成分、扩散程度和验证施工帷幕注浆质量。随后,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根据前期相关资料,编制了《章丘普集镇上皋村污染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报告》。目前,前期工作已圆满完成。

施工现场

为确保治理的顺利实施,项目部提前半年进行了周密的勘测论证及规划,并进行了风险评估,设置了完备的防护设施,确立了应急预案。项目部在场地内设置了现场救护站,救护站内设有氧气罐和专职抢救人员,并安置了完善的应急设备。事故井上风口设专人负责指挥瞭望,下风口设专人负责观察。事故井周围加装吸风装置,并预先对事故井井口位置进行防渗处理。项目负责人刘玉想说,“旋挖准备工作必须充分,事前、事中、事后各种情况我们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到。要多找几条方案讨论,筛选最佳的。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安全。”经过探讨,项目部认为,必须以谨慎、稳健为原则,对修复治理采取摸索预挖。通过试挖操作,工序上进行充分磨合,确保衔接流畅,操作过程中不发生二次污染。

 

迎难而上 敢于啃硬骨头

 

施工现场紧张而忙碌,旋挖钻机平台上技术人员各就各位,严格按规程实施精准操作,其他瞭望、观察人员与之密切配合。通过预挖施工的实施,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危废物质粘稠度不均,在钻进旋挖过程中,危废物难以附着在钻头上,达不到提取量。二是危废物成分复杂,危险性高,提取过程中再次对地下形成了扰动,危废化合物有可能再次发生反应,形成新的有毒气体,加大了处置难度。三是污染区域存在大块岩石。大块岩石提取至地表以后,不易进行转运,封装难度较大。四是地质部门和环保部门首次合作治理,执行的行业标准、操作规范上存在区别。对此,八〇一队刘玉仙副队长高度重视,明确提出:“难度大,更要迎难而上,更要体现出我们队的专业水平。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积极探索 破解治理难题

面对棘手的情形和未知的风险,项目组成员人人冲锋在前。根据预挖发现的问题,项目组进行了多学科论证、协调、研究,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在危废物中加入安全药剂,使污染物固化稳定,解决了危废物质地稀薄难于提取的问题;旋挖废物到达井口以后,先作停顿,井口的吸风装置将污染气体吸净,含水危废物在井口控水后达到不滴水的状态,再提至地表进行封装,确保危废物无扩散;对于难以封装的大块岩石,采用人工封装。由于风险增大,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人员防护力度,全过程确保人员不直接接触危废物;经与合作的环保公司再三讨论后决定,采用最严格的规范,执行最严谨的工序,实行最严苛的过程控制,真真切切地做到了治理高标准,工艺严要求。

章丘上皋治理项目的顺利进行,不仅显示出地勘部门在深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领域具有难以替代的技术优势,积累了宝贵的生态修复经验。□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