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产地质志2018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4月24日,中国矿产地质志2018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以志书研编为契机,提前谋划重大创新成果集成和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力争出大成果、出大人才,精心服务自然资源综合管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表示,矿产地质志研编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落实“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要传承已有矿产地质资料和地矿文化,更要将百年海量矿产地质资料集成再创造、再凝练、再提升,特别是在区域成矿规律认识、成矿理论等方面要有所创新,凝练出代表国家层次的新认识、新理论,进而推动地质科技水平的进步;同时,要将研编数据库与地质云建设作好衔接,形成数据更新和服务机制,加大矿产地质志社会化服务力度,使其系列成果在服务相关规划编制、指导地质找矿、丰富完善成矿理论和方法技术、促进地质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杨尚冰在会上表示,加强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工作是自然资源部的重要职责。希望2018年项目将致力于形成高质量的矿产地质志成果和国家级矿产地质大数据平台,开发多元信息服务产品,促进矿产地质领域信息的深度应用。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陈仁义介绍,经过5年的努力,矿产地质志编制工作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技术要求,而且7套志书正式出版、十几套提交出版社,大多数省(区、市)矿产志研编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应用于地质矿产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搭建了理论创新和人才成长的平台,也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对2018年的研编工作进行了部署。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翟裕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裴荣富、汤中立,以及200余位来自各省级国土资源厅、各有关单位的专家和项目组成员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