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一季读营收7.28亿元
中国稀土(000831.SZ)发布的一季报犹如一剂强心针,向市场传递出行业复苏的明确信号。报告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7.28亿元,同比激增141.32%,净利润7261.81万元,成功扭亏为盈。
这一数据与2024年全年30.27亿元营收、2.87亿元净亏损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也揭示了稀土行业从“至暗时刻”到“曙光初现”的周期轮动逻辑。
价格回升的核心推手 2025年一季度稀土市场的回暖并非偶然。4月初,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对钐、钆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的政策正式生效,直接切断了海外市场对稀缺资源的低成本获取路径。
这一政策与《稀土管理条例》形成合力,推动国内中重稀土价格快速回升。数据显示,氧化镨钕一季度均价同比上涨12.57%,氧化镝价格较2024年底涨幅达36.7%。
中国稀土作为中重稀土龙头企业,凭借江华矿等核心资源及12400吨冶炼分离产能,成为这轮价格反弹的受益者。
公司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压力在2025年显著缓解。
2024年因氧化镨钕、氧化铽价格同比下跌26%、38%,导致计提损失激增,而2025年一季度存货周转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叠加产品价格上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成为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进攻” 面对2024年的行业寒冬,中国稀土并未坐以待毙。年报显示,公司通过三项关键策略实现逆袭: 资源整合强化壁垒:依托中国稀土集团对中重稀土的整合优势,公司加速圣功寨、肥田矿区“探转采”进程,新增10.14万吨离子相REO资源储备,进一步巩固资源垄断地位。
销售策略精细化:参考北方稀土“镨钕产品精准采销、镧铈产品扩大合金领域销售”的经验,公司优化产品结构,高附加值的中重稀土产品占比提升至65%以上,带动毛利率环比回升3.2个百分点。
技术驱动降本增效:通过离子型稀土绿色开采技术(资源利用率98.5%)和废料回收体系(年处理6000吨),单位成本同比下降5.1%,与北方稀土的成本优化路径形成呼应。
这些举措不仅对冲了价格波动风险,更使其在2025年一季度抓住了新能源、机器人领域的需求爆发窗口。
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单台稀土用量达4kg,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带来的钕铁硼需求增长,直接拉动公司磁性材料销量同比增长19.51%。
从“周期博弈”到“价值重估” 当前稀土市场的逻辑已发生深刻变化。供给端,中国通过开采配额(2025年增速5.88%)、回收技术(废料提纯率95%)和海外并购(如盛和资源参股美国MP矿)构建三重防线;需求端,新能源、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贡献增量需求,预计2025年全球氧化镨钕需求增速达12%。
对中国稀土而言,未来的增长极已清晰可见: 资源注入预期:中国稀土集团承诺注入江华矿剩余权益及潜在并购标的,公司矿产量有望从2384吨提升至5000吨级别; 高端应用突破:固态电池用镨钕合金送样特斯拉、核级锆材进入氢能产业链等技术储备,打开毛利率超50%的新市场; 国际化布局:参考北方稀土海外冶炼项目经验,公司或通过东南亚、非洲资源合作对冲地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