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战略稀散金属论坛在长沙召开
为扩大交流合作,加强产业协同,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有效融合,共同应对时代挑战,11月9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株洲科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特邀协办的2022年战略稀散金属论坛在湖南长沙召开。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兼秘书长段德炳,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景升,株洲科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科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英国国际小金属贸易协会(MMTA)亚洲区董事会主席詹姆斯·皮尔通过视频致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胡德勇主持论坛开幕式。
段德炳首先介绍了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前三季度市场运行情况。一是生产保持平稳,增速由负转正;二是固定投资保持稳健增长,1—9月,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5%,比上半年增速加快3.6个百分点;三是进口保持稳定,出口增速高于预期;四是价格高位震荡回落,行业利润保持合理水平。
段德炳指出,稀散金属产业运行基本特征与整个有色金属行业大体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稀散金属广泛应用于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光学材料、特殊合金、新型功能材料及有机金属化合物等领域,是当代高科技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防建设乃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至关重要,稀散金属的战略属性愈加凸显,各方的关注愈加广泛。今年以来,多数稀散金属品种价格冲高回落,但均价水平高于去年同期。如1—10月份国内精铟平均价格1509元/千克,同比上涨13.3%,粗硒平均价格114元/千克,同比上涨7.5%,碳酸铷均价7499元/千克,同比上涨18.7%,特别是金属镓价格创十年新高,一度达到4000元/千克,平均价格2850元/千克,同比上涨36%。同时,铟、镓、硒、碲等品种出口量明显增长,增幅均超过10%,其中高纯与化合物加工产品占出口总量比例明显提升,表明我国稀散金属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在增强,也展现出我国稀散金属延链强链补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稀散金属行业迈向更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路阻且长,任重道远,段德炳强调,全行业一要树牢底线思维,保持忧患意识,增强我国稀散金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安全保障能力;二要聚焦创新发展,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弱项,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三要强化跨界协同,原料端企业更需要以多种方式主动强化与中下游应用端的协作,强化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合作,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应用需求,携手形成合力,攻克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堵点、断点、难点,促进高质量发展。四要坚持高水平开放。
李景升在致辞中说,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是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工业行业。稀散金属的战略地位不容忽视,在发展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国家重大工程等都离不开稀散金属的关键支撑。面对国际形势变化,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如何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行业产业繁荣发展成为稀散金属行业的“时代考卷”。数十年来,中南大学始终清醒坚定地回答着这份答卷。
李景升说,中南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有色金属“地采选冶材工”学科体系链,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有色金属学科群,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支撑了我国包括稀散金属在内的有色金属工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南大学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焦稀散金属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不断创新、持续攻关,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稀散金属行业持续繁荣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中南大学也期待与行业协会以及广大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学科、人才、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中南大学的人才、智力优势充分融入稀散金属产业的跨越发展之中。
赵科峰在致辞中介绍,株洲科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子级和半导体级高纯稀有稀散金属材料及其化合物的研发生产,是一家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化合物半导体、ITO靶材和电子元件关键材料核心供应企业。22年来,公司坚持以技术引领高端化升级,逐渐成为一个平台型的材料企业。赵科峰表示,未来,稀散金属行业仍是一个激动人心和充满希望的行业,参与者都将大有可为,株洲科能将和同行一起,全力以赴去实现稀散金属人共同的梦想。
主题报告环节分别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稀有稀土金属咨询与协调部主任彭涛、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冯君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稀散金属分会秘书长刘麦主持。报告主题涵盖广泛,与会专家就中国铟市场现状及驱动力分析、锌冶炼过程锗综合回收利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红外材料及应用、发展富硒产业、高纯碲的技术发展及应用、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路径探索等话题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