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具体建议 ——对40年地质工作的几点想法 (第三部分)
(一)组织推动“地球表层”概略研究
钱学森先生基于中国实际,1983年倡议“地球表层学(ESS)”,贯穿“大科学”思想,实际上是近地表圈层的“地球系统科学”。美国“地球系统科学(ESS)”在宇航局(NASA)推动下,作为国家战略发展顺利。钱学森先生“地球表层学”未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步之差,失之千里。时隔35年后重提此事,主要是地球表层问题繁多,美国部署“地球关键带”(或称“临界带”)填图、监测、建模(2001年)已成地学前沿研究领域,与“三深”研究互为表里,需要跨学科集成研究。英国“量化并理解地球系统(QUEST)”计划(2003~2009年)、德国“地球工程学”计划(2000~2015年)与此呼应。这个重大研究框架,从表层入手、与“三深”结合,有中国印记的“地球系统科学”,晚抓比不抓好,“亡羊补牢”比听之任之好。
(二)在保护青海“三江源”的基础上对另十大江河源进行概查
亚洲十三大江河源,归于“地球表层学”(除西亚外的泛亚大陆)。
我国西部大高原拥有大江河水源地世界第一,其中出境河流多于境内河流。青海“三江源”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制定水源保护规划(2005年),实施人工增雨收效明显。建议联合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对另十大江河做一轮水源地概查:云南沾益马雄山珠江源,西藏那曲安多怒江源,云南贡山独龙江-缅甸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源,西藏马泉河-雅鲁藏布江-孟加拉国布拉马普特拉河-帕德马河源、喜马拉雅山南麓孔雀河-恒河源(源流关系复杂)、狮泉河-印度河源,中阿(富汗)边境锡尔河源,中吉(吉尔吉斯斯坦)边境阿姆河源,新疆阿尔泰山南麓额尔齐斯河-俄罗斯鄂毕河源,内蒙古大兴安岭西侧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源。以上除珠江外都是出境江河,辐射四方,昼夜生态外溢,为支撑“泛亚文明”长年奉献。十大江河源“三水”结构不一,下游水情、海情不一,差异悬殊,可分类研究,综合分析、从容处理。合成十三大江河源,也可以参照“地球关键带”思路试做调查监测部署,化育中国活水,广哺中国生态。
(三)列专项研究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跨国“大分水岭”(“分洋岭”)
从青藏高原到东南亚两大半岛以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反S形陆海相连的山-岛弧”,分三段式:①上段。从帕米尔高原东南喀喇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他念他翁山脉折向横断山脉,处于青藏高原腹心,分隔两大洋水系。②中段。滇西北以怒江为主干的上“三江并流”170千米(也有添加独龙江而成“四江并流”的说法),金沙江-长江、澜沧江-湄公河成帚状散向太平洋,最西侧怒江-萨尔温江持续南流,与独龙江-伊洛瓦底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组成“下三江”(怒江-萨尔温江转为最东侧),在南亚进入印度洋。③下段。中南半岛他念他翁山脉、马来半岛比劳山脉直到印度尼西亚群岛,构成两大洋隔而不断的特种分洋岭,内含克拉地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等,海峡链密集度世界第一,又是“环南海、跨两洋咽喉航道”,与台湾海峡南北呼应。三段互动、陆海相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再从植物区系上看,马来西亚的植物种数约4.5万种(包括种子植物及有花植物),居世界第一位,按大陆漂移理论,中生代的造山运动把几个古陆连成一片,印支运动进一步把华夏古陆(种子植物及有花植物的发源地)南部与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连接起来,也可以得到旁证。泛亚十三大江河源,同区的地球关键带(临界带),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分隔两大洋的大分水岭(分洋岭),构成区域山岛弧和海峡(地峡)链。紧贴南海周边有全球海峡(地峡)、生物物种、动物地理分界3个密集带,生物地学意义巨大。在这里进行陆、海地质调查,可谓“绝代”地质图幅,成果是无价之宝。
我国2005年开始全球大洋科考。全球已发现160多处大洋中脊热液喷溢区(俗称“黑烟囱”),中国约占1/10。黑烟囱既有多种金属硫化物,又有特种、丰富的生物群(蠕虫、虾类、嗜热微生物等)。据估计,洋底黑烟囱可能是生命来源之一,对它的探索不能放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