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山”为何能成“宝山”? ——广东省大宝山多金属矿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21-12-30 点击数量:0  来源: 中国矿业报 首席记者 王琼杰

蓝天碧水远山幽,草木初黄绿未休。尽管已是隆冬季节,但位于南岭山脉南部的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区(以下简称“大宝山矿”)依然郁郁葱葱,满眼绿色。历经7年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原来矿区内重金属污染严重、寸草不生的一座座“毒山”已悄然变成了一座座青山。

更可喜的是,这一座座“毒山”治理复绿后不仅变为了青山、绿山,还成为了一座座日进斗金的“金山”“宝山”。“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每年可为企业创造综合经济效益近1500万元。以矿山服务年限22年计算,预计企业无形资产和品牌升值达2亿元。”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文生算出的这笔账,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科学论断提供了新的注脚和示范。

大宝山成为“大祸山”

大宝山,正如其名,是广东省北部的一座大型多金属矿,1958年开始建设,矿区主体上部为褐铁矿体,储量2000万吨;下部为大型铜硫矿体,储量为2800万吨,并伴有钨、铋、钼、金、银等多种稀有金属和贵金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宝山。

然而,经过50多年的规模开采,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的民采民选活动,对矿区及周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矿山生产与发展。大宝山也由此成为了当地的“心腹大患”和劣迹斑斑的“大祸山”。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背景下,大宝山矿及周边出现大量无序、非法的民间滥采活动。最猖獗时,这类矿窿达到119条之多,选矿厂8个,洗矿点20多处。”杨文生不堪回首地说,当时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环保设施简陋,大量重金属尾矿渣和选矿废水排下山,经横石水河汇入北江,不仅导致河流鱼虾绝迹,还给下游清远、佛山、广州等地数千万人的饮水安全带来隐患,当地村民投诉不断。

大宝山周边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中央、广东省层面的重视,中央多家媒体也多次披露。2013年,广东省政府要求对大宝山矿区周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原先参与开采的省属国有企业——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扛起了这一责任。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面对环保压力和巨额的治理资金,大宝山矿“不推诿、不逃避、不停步”,主动担责。 2013年,大宝山矿以绿色矿山建设为契机,制定了“源头防控、过程阻断、末端治理、风险防范”策略,大刀阔斧地推行环境综合整治。几年来,他们分期投入10亿多元,改进回收设施,削减排污总量;新建大型治污设施,确保矿区污水100%循环利用。同时,修筑排洪隧道、竖井、截洪沟、截洪坝等,将清洁雨水导至下游。





矿区生态修复前后对比图

“为了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大宝山矿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领域上已投入大量资金,已初步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认同。” 杨文生话锋一转,然而,还有部分生态环境隐患并没有得到根本消除,一些高陡边坡和排土场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存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尤其是当年非法滥采遗留的上百条矿窿,大部分一到雨天,仍源源不断产生大量酸性废水。这些已成为大宝山矿领导和附近村民的一块“心病”。

为了彻底解决大宝山矿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及矿区下游翁源河道两岸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缓解矿农矛盾,大宝山矿根据《关于申报 2011 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大项目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及其要求,申报了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大宝山多金属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

一场彻底改变大宝山矿区生态环境的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攻坚战拉开帷幕。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