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矿集团加速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
建成3个智能化工作面;张双楼矿、天山矿业公司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基本完成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和“三网”融合,实现了矿井主要变电所、主排水泵房等场所无人值守……徐矿智能化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在煤矿信息化建设时代,如何又快又好地推进智能化发展?徐矿集团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2020年11月,张双楼矿和天山矿业公司成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徐矿集团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试点煤矿的示范引领的作用,开辟智能化建设“试验田”,采取一企一策、由点及面、逐步铺开的方式,全面推进智能化建设。
在张双楼矿智能调度控制中心,LED曲面电子屏幕上清楚地显示出井下生产场景:工作面的采煤设备自动运转,割煤、推溜、移架、传送,优质的煤炭源源不断向地面输出,整个过程清洁无尘、人机分离。由智能化带来的成效显而易见,矿井日下井人数由2019年的1410人降至目前的1145人,减少265人,降幅18.8%。目前,张双楼矿正按照“1+3+N”的模式,全力打造一张图(GIS)、一张网(万兆环网+5G)和一朵云(私有云)以及智能采煤、掘进、防冲等“N”个控制系统,加快建设“智慧新双楼”。
同样作为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矿井的天山矿业公司,建成了南疆首个智能化综放工作面、4000m一部顺槽皮带、滚筒直径4m的绞车提升机、南工广主运集中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每天减少岗位人员40余人。
最近,天山矿业公司正在实施智能巡检技术在井下的使用,推动实现“无人值守、有人巡检”。在主运皮带机道下段,一个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45厘米、重17公斤的机器人首次取代工人巡检矿井。“巡检机器人”将监测画面实时传递到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在井上可以清楚看出皮带有无跑偏、受损,做到超前预判、预警,切实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提升煤矿安全监控水平。
随着示范矿井建设的步伐加快,安全高效开采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各基层煤矿紧跟先行示范步伐,加快推动智能化建设进程。
1309工作面是郭家河煤业公司打造的第一个智能化工作面,这里布置了46台360度旋转高清摄像仪,实现工作面全覆盖。“从前我们拉移支架弄的浑身都是湿漉漉的煤泥,现在坐在皮带顺槽集控中心按下按钮就能采煤,非常轻松。”综采工区生产班班长顾士江说。
8月5日,随着第一刀煤顺利脱落,北疆地区首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赛尔能源公司A4027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成功试生产,当日产出4刀煤。“智能化工作面安装前,一个区队有60多人在井下工作,现在除早班维修外,中夜班只安排9个人,大幅提高了效率。”该公司综采三区区长乔小京表示。
以“智”谋“质”,以“减”创“优”。为进一步实现煤矿各系统数据融合共享与统一协调管控,徐矿集团加快矿井各系统、各环节、各装备的智能协同联动,建立统一技术架构的智能化煤矿综合管控平台,对各生产矿井进行系统监测实时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同时,引入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智能监测、故障诊断、煤岩识别等智能开采,进一步提升“智慧矿山”建设水平,实现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打造徐矿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