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激活地灾监测新动能

发布时间: 2018-01-18 点击数量:0  来源: 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琴

2017年12月20日,阴霾已久的贵阳突然晴空万里。这一天,贵州北斗云环境地质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贵州省首家地质信息技术与物联网融合而生的“互联网+地质”企业。随着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必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该公司的成立表明,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地质工作模式,已成为未来地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地灾多发亟须建监测预警平台

贵州属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省份,截至目前,全省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2万余处,受地灾威胁人数100余万人,潜在经济损失300多亿元。地质灾害涉及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多种类型。虽然该省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却占到灾点总数的73%。

从成立之初,贵州省地矿局在加强地质工作、多找矿、找好矿的同时,不断加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力度、增强环境地质保护及灾害治理技术能力,全力为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尤其是近十年来,贵州省地矿局按照“查条件、摸家底、探问题、提对策”的工作思路,通过各种渠道对4级以上地灾及时发布预警预报,配合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突发性地灾应急调查,为全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提供了可靠的专业技术保障:牵头组织实施全省88县(市、区)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详细调查,并将其纳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对全省排查出的威胁100多万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了科学防范措施和合理避灾建议,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专业技术保障;参与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岭岗乌地灾抢险、贵阳朱昌镇富宏煤矿透水抢险、云贵交界地震灾区引发次生地灾应急抢险、大方理化山体滑坡抢险、铜仁特大暴雨泥石流抢险……灾害面前,贵州地矿人始终冲锋在前。

在贵州地灾防治的路上,地质工作充分发挥着排头兵作用,但受资金投入所限,治理工程难以全面实施,监测方法仍以人工监测为主。2010年12月,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期与决策支持平台建设项目启动,贵州省地矿局成为该项目联合课题组成员,其中一个课题即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北斗云助阵地质灾害自动预警

通过设立自动监测站、建立大数据可视化信息平台等综合手段,贵州省建设了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系统,目前已建成30余处地灾自动化监测点。这也表明,自动监测预警必将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综合治理、应急救援活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6年,该系统成功预测地质灾害28起,紧急避险转移群众1.2万人。

那么,如何提高监测预警的即时性和有效性?贵州省地矿局深度调研了许多国内与地灾监测相关的仪器制造企业及相关企业,深入了解了国内外最新的自动监测预警技术。随后,“互联网+地质”的理念应运而生。

2017年5月,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到贵州作了一次技术推介。这是一家高精度北斗和物联网服务企业,研发和生产高精度GNSS终端、物联网智能硬件,拥有GNSS位移监测一体机、深部位移测斜绳、崩塌监测报警仪、压差式静力水准仪、拉线式裂缝计等监测传感器,自主研发基于LORA的自组网自适应物联网系统、北斗云GNSS静态位移后处理系统、大数据采集平台、无人机建模系统、INSAR建模位移分析系统、三维GIS预警分析系统,是一家拥有天、空、地一体化位移变形监测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从2011年成立至今,以工程施工自动定位、岩土工程监测、地质灾害监测为起点,不断将高精度北斗技术应用于地质领域。

这家公司吸引了贵州地矿局111地质队。于是,双方深入座谈后一拍即合,将高精度北斗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想法就此诞生。同时,着手组建地灾监测专业化公司——贵州北斗云环境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打开地质环境监测新市场

贵州地形条件复杂、交通不便,人工监测困难而且成本较高。从2017年5月至今,贵州省地矿局111地质队与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胆采用北斗技术,对贵阳、兴仁、纳雍、开阳等9个原计划采用人工监测的地灾和边坡项目实施了自动化监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说起兴仁望湖苑小区边坡变形监测,贵州北斗云环境地质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启杉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是公司筹建过程中开展的第一个监测项目。边坡变形导致坡顶居民楼开裂,险情严峻。我们根据工程需要安装了5个北斗位移监测一体机,监测贯穿了治理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环节,为地方政府抢险救灾和险情解除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纳雍,他们还开展了多个崩塌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过去,这样的工作常常需要冒着很大的安全风险,测量技术人员需要待到监测结束,既耗时又耗力。而现在,只要在灾体范围内设置几处监测点即可进行自动监测。

在北斗云技术探索进入地质灾害领域不断取得喜人成绩的时候,2017年8月28日,纳雍张家湾镇普洒村老鹰岩发生崩塌,造成重大灾情,施救过程中也是险情不断。为避免次生灾害对施救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贵州省地矿局应急安全防范组当即调运“北斗云自动监测仪器”连夜奔赴现场,对崩塌坡体、残留危岩体开展地表位移监测,共设立了6个北斗云自动位移监测一体机(含一个基站)、1个雨量监测仪。为争取时间,技术人员们不眠不休,8月29日深夜将设备安装完成, 8月30日便产生监测数据。监测组定时向专家组提供时、日监测数据,为专家组分析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及变化趋势判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7年6月至7月期间的持续性强降雨,造成贵州某工业园区出现滑坡变形迹象。坡体变形导致地面大范围开裂、110千伏变电站抗滑桩倾斜、挡墙断裂、混凝土地坪隆起,园区生产一度终止。滑坡对园区生产设施、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威胁资产高达30多亿元。在滑坡勘察和治理工程设计期间,贵州省地矿局111地质队当即开展了自动监测工作,共布置地表位移监测点38处、深部位移监测9孔、地下水位监测3处、降雨监测仪1个。通过监测成果分析,勘察技术人员对滑坡区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变形情况有了准确认识,为滑坡工程地质深入评价提供了充分依据。监测结果对治理工程设计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设计人员根据监测成果采取了分段分阶治理措施,与常规勘察设计方法比较,极大地提高了治理针对性和有效性。该项目监测系统计划运行3年,将为后续施工安全监测、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继续发挥作用。

从通过“北斗云”助阵地质灾害监测,到落地成立公司推进环境地质工程的信息化,贵州省地矿局111地质队在短短7个月时间里,初步完成了互联网与地质工程监测技术的融合,推动了贵州省地质工作由传统方式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不到一年时间,贵州地矿也交出了一份地质灾害预警服务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的完美答卷。

“未来,我们的技术平台还将向地下水监测、浅层地温能、城市地质、矿山地质环境、深基坑监测方面延伸。”111地质队队长韩忠强告诉记者。

就在贵州北斗云环境地质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之际,贵州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能力行动方案》和《贵州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方案》,贵州将打造“人防+技防”的群测群防专业保障体系“升级版”,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相信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通讯、云计算等新技术,贵州地矿人必将在贵州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中有突出表现。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