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二九○研究所南方硬岩型找矿突破综述
10月28日,粤北铀矿大基地锦原铀业有限公司矿山304米主平巷道,电瓶车拉着矿石隆隆驶出;不远处一条山沟里的水冶厂里,已破碎的矿石静静地躺在喷淋池中,接受微生物浸出液的“洗礼”。再经回收工艺处理后,以前躲藏在矿石中的铀就会变成一块块“黄饼”。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目前生机勃勃的生产基地,10年前却是一个开采年限仅剩8年的危机矿山。让这个垂暮之年的矿山返老还童的,是核工业二九○研究所。
二九○研究所原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南二○九队实验室,1979年更名为核工业二九○研究所后,一直以华南特别是粤北地区的铀矿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控矿因素等为研究重点。
深部富矿现真容
粤北,是中国硬岩型铀矿的重要生产基地,曾先后建有3座矿山,在中国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后备资源不足,原来的3朵“金花”,现在仅有锦原铀业一枝独秀了。
“在原来的3座矿山中,锦原铀业唯一开采的棉花坑是品位最低、效益最差的矿山。”黄国龙,二九○所总工程师,一毕业即进入粤北开展核地质工作,对该区情况了如指掌,“尽管棉花坑矿床品位低,但浅部矿体体厚,适合规模化开采,在为国家提交金属铀产品外,还略有盈利,随着开发向深部进行,矿体品位也略有提高。因此,即使进入到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市场经济时代后,中国铀业仍保留了这一生产基地。但经过近30年的开采,矿山剩余可采储量仅能维持8年的生产。”
2004年,国家启动危机矿山找矿专项后,二九○研究所在深入研究矿区成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后,向全国危矿办提交了实施棉花坑深部和外围找矿的立项建议,并通过了审批。
从此,棉花坑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之旅。2007年,危机矿山项目结束时,矿山深部新增一个中型铀矿床储量,矿山寿命由此延长至少5年。2010年,中国铀业、棉花坑矿山再次投资由二九○研究所具体实施的深部补充勘探,再次新增一个中型矿床规模的储量,矿山寿命再次延长5年以上。随后,二九○研究所利用中核集团、中国铀业、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各类资金,以棉花坑矿山开采矿体为中心,积极开展了矿区周边部的找矿工作。2008年,在矿区南部仅1公里的长排地区,新探明一个大型矿床,让矿山延寿至少10年;2013 年,在紧靠老矿床的北部,开展深部找矿,其新增资源达中型以上,加之原未开发的资源,可让矿山再次延寿至少10年。
“南、北、中三个大型矿床一起,至少可以让粤北铀矿大基地延寿30年以上。”黄国龙说。更让人意外的是,两个新探明的近大型矿床,不仅品位高、相当于浅部品位2倍以上,而且矿体越来越胖:南部矿体最厚17.8米、北部矿体最厚近20米。
科技创新,找矿突破的利器
100万米钻探工作量找到1吨铀矿,是我国核地质领域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硬岩型铀矿勘探数据后,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但对二九○研究所12年找矿数据进行分析后,记者却发现他们每找1吨铀矿只需投入约30米钻探工作量了。
“低成本找矿突破的实现,得益于科技创新。”二九○研究所所长朱捌说,“而且在科技创新中形成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的好传统。”“棉花坑北部厚富矿体的勘探,充分体现了我们善于总结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这一传统。”黄国龙说,现已探明的棉花坑矿体主要在棉花坑断裂以南。早在大规模勘探时,人们就对棉花坑断裂以北地区进行了探索,经核地质系统科研人员集体分析后认为,这一断裂应为平移错开断裂。根据这一认识,当时在棉花坑断裂北、棉花坑矿体东50米处设计了少量的钻探工程,但却打出了一个个“白眼”。在完成危机矿山专项后,二九○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再次把探索的目光锁定到了断裂带北部。他们在进行深部补充勘探的同时,加大了断裂带北部野外现场踏勘和矿区基础地质资料系统研究的力度,推翻了前人关于该断裂是水平错断的结论。按照自己上下错断的新认识,二九○研究所在紧靠断裂、正对已探明矿体北部地方设计了钻探工程,并一孔中的,找到真厚度近20米、品位相当于矿床平均品位2.5倍的厚富矿。
“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是我们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所党委书记王树忠说,自2006年承担钻探任务后,二九○研究所就由原来纯科研单位变成了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单位,围绕生产搞科研、用科研成果促生产也成为二九○研究所的一大特色,并先后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找矿突破的理论和方法技术体系。
在总结危机矿山专项成果后,二九○研究所在国内第一个提出了富矿段遵循了氧化还原富集规律的认识,认为在硬岩型铀矿成矿过程中,地下水和深部热流参与热液矿床的成矿过程,并促使铀在水动力条件有利部位富集成矿。“这一认识在长排、棉花坑、书楼丘等矿区都得到了验证。”黄国龙说,这几个矿床在地区断裂带与成矿交汇部位附近都找到富铀矿。
在实施铀资源潜力评价、诸广地区矿调等项目中,他们有意识地进行了磁法、大地音频电磁法测深、测井、铀分量测量、地气测量等多种方法技术有效性的探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适合诸广地区铀资源勘查的方法技术体系,即在圈定靶区后先对靶区进行分级分类,再用铀分量测量、地气测量、大地音频测量等手段,然后系统分析、对比各手段取得的数据,最终确定钻孔布设位置的长排勘查模式。“按这一方法技术组合,我们的钻孔见矿率超过了70%。”参加工作即参与危机矿山项目、现已成长为所人事科长的王小冬说。在全面分析岩芯后,他们将蚀变氧化细分为地表氧化和热液氧化,对找矿的指导作用更加突出。
给雏鹰插上腾飞的翅膀
和其他地勘单位一样,受人才断层影响,进入新世纪后,二九○研究所通过招聘形式为自己补充了大量新生力量。现在,这些年轻人已发展成单位的骨干。
“我们能快速成长为骨干,是因为二九○研究所培育出了有利人才成长的环境。”现已成长为所副总工程师的曹豪杰说。
那么,二九○研究所的育人环境到底怎样呢?
新来的大学生一律先到野外实地做项目,根据表现和能力再进行岗位调整;在项目负责、技术负责外,再设专项负责,多建一条育才通道;鼓励年轻人结合生产实际需要申请所级科研项目,研究所给予一定的资助;每年开展学术交流会,年轻人在这一平台上既可以谈攻关思路,也可以谈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交流自己进步的体会;工作量适时调整,项目实施中可以根据最新发现对地、物、化、遥甚至钻探工作量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建议报所总工程师和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即可;鼓励大家在职深造,学习期间享受出差待遇,获得文凭或学位后研究所报销学费……
在这种环境下,二九○研究所的年轻人迅速成长为单位业务的中坚力量。刘文泉参加工作仅半年就成为专项负责,一年半就成为技术负责,三年成为项目负责和部门负责,现在是基地重点项目负责人。
在实施诸广南部区调、矿调项目时,研究所发现李钟枢具有很强的编图能力,及时将其选拔为分队专项负责。2012年,研究所首次承担标准分幅的区调、矿调项目,李钟枢被确定项目负责后,能力得到进一步展示,项目无论是野外工作还是最终报告,均被评为优秀,现已成长为所地调院副院长。
吴建勇在矿山已动用储量摸底调查中,针对此前没有相关技术标准的现实,在工作中大胆探索,总结了一套如何计算已动用储量的方法,被吸收进最终形成的规范中。在矿山井下调查中,他还注重相关矿产信息的收集,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老矿区深部勘查的建议。因为他提供的深部找矿信息,二九○研究所在希望矿床北东部又提交一个中型矿床。
钻探专业毕业的童俊涛在水井施工中,创造性地提出大口径双管钻进绳索取芯建议,大大提高了水井钻进的质量和工效,使以前从未涉足水井钻探的二九○研究所在水文地质和地下水井勘探市场打出了名气。
给年轻人插上腾飞的翅膀,二九○研究所也为自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统计,自2000年属地化改革以来,二九○研究所的经济总量已由当初的1000万元上升到现在的9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