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管理服务更便捷
在不久的将来,破译地球密码,探寻地球奥秘将会更加智能化。
假设在海拔5700米的西藏阿木雄地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区,借助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通过IP卫星、北斗系统和天通一号等通信网络,联结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你便可以根据需要获取相应位置的地理信息,可以在对地质点的填图单位进行判断时得到平台提供的帮助:让平台对岩性进行智能识别,还可以获得与调查点、以及相邻地区的高度关联的地质报告和知识片段。
回到室内整理资料时,你同样发现惊喜。借助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地质人员可以获得一个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服务为一体的智能空间工作环境,能够享受地质调查全流程服务链。地质调查智能空间让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服务变得更加快捷。
借助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项目组变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社区”,不同权限的用户,既可以往“云”中上传自己掌握的资料、为资料共享设置分享权限,也可调阅不同授权限制的资料。有问题,就到随身携带的调查智能空间平台里查一查,立刻就有了全部资料、数据和信息。这绝对称得上是随身携带的“宝藏”。
有了地质调查智能空间,野外采集“云”端不仅仅只能采集文字信息,还可以采集声音、视频、照片,将声音自动识别成文字存储;结合无人机设备,在无法抵达的陡崖等艰险地段快速获取露头信息,提高了野外调查的效率;把采集的信息及时传入“云”上,不仅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目标的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需求,还可共享野外经典现象。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是出野外的“活地图”。野外数据采集器可自动根据野外人员的工作区域,自动感知匹配精度最高的遥感和地理数据。考虑到地质工作常常在偏远地区,经常遇到无网的情况,因此,可通过事先智能下载与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自适应,通过智能手机缓存机制在无网络地区使用。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还是出野外的“小老师”。过去,地质人员在野外调查,采集信息是否全面,采集样本是否遗漏,判断是否正确等问题,根本无师可问。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将解决这一难题。地质调查智能空间采用大数据技术激活了大量有价值却难以被利用的多样化、碎片化复杂的地质调查非结构化数据,并与空间信息、结构化数据一体化。当地质人员遇到地质难题或重大学术问题,可以在地质调查智能空间的大数据技术支持下,获取地层对比,矿产特征,构造特征等地质综合知识“片段”。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还是出野外的“精算师”。通过对感知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深入挖掘,使野外数据采集设备逐渐具有学习、理解和推理认知的能力。地质调查智能空间相当于是地质行业的阿尔法狗,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功能,比如:可以识别野外填图单位、古生物,进行矿物识别与分类等。
地质调查智能空间还是室内综合研究的“好帮手”。智能空间提供的大量数据、计算、存储资源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便捷环境,可以利用空间数据挖掘工具,通过对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数据的挖掘结果推测隐伏地质体的分布区域,可以对野外数据进行实景三维建模、地质三维建模,通过精细结构解剖,指导地质人员的野外工作,合理安排路线进行调查。它还能更加精确地梳理调查区的问题、更加精细地提供研究问题所需的信息,将人脑从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地去研究数据与问题间的联系、规律等,从而提升地质人员综合分析与决策能力。
了解了地质调查智能空间的作用,是不是迫不及待想带它去野外用起来?用它来辅助室内综合分析呢?那一天正在到来。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