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 2017-06-13 点击数量:0  来源: 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文祥 窦磊 国志

如今,成立17年的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已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以及地质科研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迅速成长为广东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的主力军:发现和评价大型、特大型矿床8处,探明了世界首个产于碳酸盐岩区的大型石英脉带型钨矿,实现了广东新世纪找矿的重大突破,短短十几年就获得省部级科技类奖项15项,被誉为南粤地质“王牌之师”。日前记者了解到,该院的制胜法宝就是以创新为引领,重视科技,重视拓展大地质服务。

创新地质调查方法技术

传统的区域地质调查要靠地质队员一双“铁脚板”踏遍深山沟谷。广东地调院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同时,积极利用现代地质调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获得了明显成效。

该院全面应用野外数字填图技术、高精度测年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大大加快了工作进度,提高了地质成果质量。特别是三维立体调查及可视化展示等新技术,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普及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基础地质调查的新发现、新认识提供了帮助。

基础地质调查是广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如今,该院已累计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8个图幅超过10.8万平方千米 ,覆盖全省陆地面积60%以上;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58个图幅共25488平方千米 ,使广东省1:5万区调陆域面积由38%提升至53%以上,全面提高了广东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为广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

创新服务社会新举措

问起一路走来的经验,广东省地质调查院的许多人都会提到一个词——创新服务。的确,在这一方面,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可谓硕果累累。

成立之初,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就承担了我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试点项目之一——《1:25万广州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在重要经济区应用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理论并结合地理、农业地质等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尝试开展了主要经济作物的地质环境评价,拓宽了地学应用服务领域等。

而后,作为全国7个城市地质调查试点项目工作单位之一,该院又承担了试点项目“广州城市地质调查”,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测试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多专业、多方法,开展了综合立体地质调查。如今,项目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广州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和规划、广州亚运场馆建设、南沙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广州市北部水系建设西航道引水首期工程建设、高铁、地铁的选线等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防护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为广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重要的地质平台。

在广东1:5万区调中,创新仍然是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时刻坚守的准则。他们首次构建了浅覆盖区第四纪松散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为地调成果服务社会作出了有益的新尝试;动态分析了33年来珠江口典型河道的岸线变迁;阐明了工作区的区域地质灾害发展演化规律,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防灾减灾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撑。

近些年,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则紧扣社会需求,时刻调整工作重点。如:承接完成了国土资源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项目,圈定优质富硒土壤11677 平方千米,指导开发了省内首例天然富硒品牌—“珍香牌”富硒大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的空间;构建了土壤重金属时空定量预测模型和预警体系,取得了系列具有重大地域特色的原创性成果,为国土资源规划、管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该院牵头先后完成了中国地调局部署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6.2万平方千米,覆盖了珠江三角洲、阳江、茂名湛江等地区。以支撑服务珠三角城市群及周边地区发展战略为核心,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环境地质调查,为区域国土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提供了依据。

创新区域矿产调查及远景评价新路径

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是重点,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也不能忽视。近年来,广东地调院实施的找矿“三步曲”,也颇令人瞩目:在1:5万区域矿产调查基础上,开展1:5万矿产资源远景评价,选择找矿靶区和成矿远景区,再开展矿产地质预查。

广东省拥有国家级的南岭粤北成矿带、粤西桂东成矿带、粤东武夷成矿带。广东地调院围绕这三大成矿带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累计发现矿产地37处。

广东地调院在粤北矿产远景评价中,在连平九连、始兴、城口初步圈定25个有找矿前景的钨、锡、铅、锌、金、银异常和找矿靶区。其中,在广东雪山嶂地区发现了三个具有找大中型矿前景的矿产地,经施工3个钻孔进行验证,钻孔深部均见矿,被国土资源部划定为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整装勘查区之一。广东粤北矿产资源评价项目新发现锡、铅、锌矿产地5处,提交了一批矿产资源量。在大东山地区第一次发现有蚀变花岗岩型钨矿。该项目地质报告成果已列入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省级整装勘查选区工作方案。

在粤西成矿带大绀山一带、福田地区和宋桂地区,新发现数个矿产地,并圈定了一批铅、锌、银、钨、锡找矿靶区。在罗定盆地周边银多金属矿评价中,预测了云浮高枨银、铅、锌矿远景规模,银可达大型,铅锌中型以上,并被后期的勘查工作所证实。在云浮的大钳山组发现了喷气沉积岩型黄铁矿层,其顶部及底板的“黑色岩系”为铅、锌、锡、金、银、硫等金属矿的含矿层位,发现了3个铅锌锡多金属矿体。据此可认为,云浮尖山——石门头地区具有寻找大型金属矿床的地质条件。

广东地调院的实践证明,区域性矿产资源评价成果,为加强重点成矿区带找矿工作,部署矿产资源规划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后续矿产勘查、整装勘查提供了后备选区。广东阳春、英德、阳山等多个省地勘基金项目,就是在该院大调查成果基础上开展评价而取得的。而区域性矿产资源评价成果,对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发挥了突出的重要作用,为广东找矿新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地质找矿新思路,带来找矿大突破

广东地调院始终坚持以“寻找本地区新矿种、新矿床类型、新含矿层位”为目标 “沿着中新代盆地边缘找矿”的新思路。

罗定盆地周边北缘地区,除原有著名的大降坪特大型硫铁矿外,“只见星星,不见月亮”,找矿工作一直没有新突破。该院运用新的找矿思路,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入手,通过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异常查证、矿点检查、择优验证,相继探明了两个大型矿床和一处中型矿床,即云安高枨大型银铅锌矿床、云浮大金山大型钨锡矿床、云浮尖山——石门头中型铅锌银矿床。

新思路带来找矿重大突破。罗定盆地周边南缘找到的罗定新榕锰矿,是通过对矿区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的新矿种,经普查,银矿床规模达大型;高明三洲盆地周边,除原探明大型长坑金矿和特大型富湾银矿之外,该院新发现了高明横江大型铅锌(铜)矿;湛江盆地新发现和评价了中间岭大型优质高岭土矿和特大型黄略优质高岭土矿床。

在“广东三稀金属资源战略调查”中,该院新发现了三处远景规模大型以上的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并发现了两个稀有、稀土共生的新矿床类型,即永汉铌铁矿离子稀土同体共生矿床和乐昌和尚田灰岩风化壳离子稀土钨共生矿床,并伴生铷、锡矿。

如今,广东地质局新发现评价或新增资源储量达大型、特大型矿床共计12处,实现了广东找矿的重大突破。

该院院长许汉森说,下一步广东地调院将继续坚持“大地质服务”工作思路,聚焦珠江三角洲大湾区建设和广东省发展需求,服务国土管理,拓展服务领域,调整业务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科技水平,深化科学管理,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地质事业发展新局。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