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地质环境工作盘点

发布时间: 2017-01-13 点击数量:0  来源: 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瑜 范宏喜

398146_wangyu_1484114040569

地灾防治与应急:提前入汛形势严峻,压力中负重前行

地灾防治与应急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环境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年初的趋势预测会商、到地灾应急演练,再到汛期的地灾防治进行时,无不渗透着地质环境工作者的汗水;从部领导、到地质环境管理部门,再到地灾防治专家和技术人员,都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准备着。

2016年2月,国土资源部召开趋势预测会商会,研判地灾防治形势;3月,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对全年工作做出安排;4月,召开视频会议,进行全面动员部署,针对雨情汛情下发通知,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7月,召开紧急视频会,对汛期工作再动员、再部署。

398142_wangyu_1484114039960

除了动员部署,国土资源部相关部门还组织召开各种经验交流和研讨会,推广成功经验,提升能力水平。5月6日,全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暨应急技术培训会在重庆召开;5月17~18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现场经验交流会在甘肃兰州召开;7月31日,新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研讨会在伊犁召开。

为督促地方做好防汛准备,部领导带队先后到湖北、湖南、福建、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新疆、山西等地开展督查、检查,督促地方加大灾害隐患排查力度和合理安排监测预警范围,最大限度消除制度死角和巡查盲区。同时,组织全国3000名应急专家在各地分区指导和驻守,在部分重点地区组织专业队伍包县、包乡提供技术服务。

加强预警、强化值守是防治地灾的有效手段。2016年5月,国土资源部联合国家气象局启动国家、省、市、县四级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303个市、1578个县。整个汛期,国土资源部共发布预警信息192条,同时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汛期共发布预警信息近5000条,其中橙色及以上预警信息379条。

2016年3月19日,我国提前11天入汛,随后的整个汛期,我国尤其是南方各省遭遇多轮强降雨天气,为汛期地灾防治工作增加了压力和难度。国土资源部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11月先后在江西南昌和山西太原召开地质灾害应急专家会议,着力提高各地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也强化应急,提升能力,圆满完成福建泰宁“5·8”泥石流地质灾害、新疆叶城“7·7”特大型泥石流灾害、浙江遂昌“9·28”特大型山体滑坡灾害等应急响应,有效避免二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同时,继续在全国集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演练活动,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群测群防”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地灾防治体系,2016年,第三批346个县(市、区)高标准“十有县”完成了验收、公示与公告。在与地质灾害的长期斗争中,基层地灾防治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湖北省巴东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模式,成为提升“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打造“群测群防”升级版,构建培育群专群结合的新的防治模式。

2016年12月28日,国土资源部印发《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为“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绘就目标蓝图、亮明任务清单。

2016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76起,避免人员伤亡23956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7.1亿元。三峡库区连续13年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死亡,汶川、玉树、芦山、鲁甸、漳县、岷县等地震灾区连续数年保持地质灾害零伤亡纪录。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全国奋战在地灾防治战线上的国土资源人的辛勤付出。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新老问题” 统筹解决,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

398144_wangyu_1484114040257

2016年7月1日,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着力完善开发补偿保护经济机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与治理新机制,尽快形成在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新老问题” 统筹解决的恢复和综合治理新局面。这项意见的发布,成为解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这个“老大难”问题的一剂良方。

2016年,国土资源部在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的基础上,完成了《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审查有关工作的通知》。这一举措,减少了管理环节,减轻了矿山企业负担,同时也指导一批省(区)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合并编制制度。

此外,国土资源部还组织了山水林田湖修复项目的申报和审查;组织指导审查完成了53个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分别在江苏省苏州市、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现场交流会,推广综合治理经验,交流治理模式,例如山东嘉祥模式、河南新乡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事实上,除了政府,社会科研和投资机构对于矿山环境治理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2016年8月7日,“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产业投融资模式”主题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国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产业联盟宣布成立。该联盟大力探索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环境与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新模式,探索第三方治理修复等新措施,使财政扶持资金与社会资本融合发展。9月23日,由北矿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矿科创生态治理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50多个成员单位参加的中国矿山环境治理投融资联盟在天津成立。该联盟以矿山生态恢复、矿山地质灾害治理,资源枯竭城市综合治理为主要工作目标,以创新投融资机制为统领,提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咨询、规划、设计、施工、矿业权交易、信息及法律服务,同时促进会员间以及国内国际间矿业生态治理技术及投融资的交流和合作。

毫无疑问,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未来将为环境保护和金融投资领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市场。

地下水监测和地面沉降防治:监测网络建设全面铺开,区域联防联控成常态

398143_wangyu_1484114040101

2016年,是国家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大规模落实的一年,全国31个省(区、市)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已全部开建,使我国地下水监测能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国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已累计进尺299105米,占计划总进尺61%;完成站点建设3644个,占计划总站点58%。

同时,国土资源部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服务系统采用“私有云”架构,总体框架包含地下水监测数据管理、综合分析、三维地质建模、地下水数值模拟评价与预测、数据服务与成果展示等功能,构建了包含数据接收层、数据管理层、信息平台层、业务应用层、标准体系和安全防护体系等内容。同时,完成了“地下水监测综合数据库和数据接收与设备管理子系统”和“监测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

随着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发布,国土资源部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该计划。2016年,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都开展了地面沉降控制区划定工作。国土资源部制定和完善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开展《地下水管理条例》的编制起草工作,并召开了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第六期培训班,加快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了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与考核工作。

此外,为认真实施《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国土资源部还开展了《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落实情况中期检查,积极推进部门和区域防治联防联控,联合国家铁路局、铁路总公司召开高铁沿线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座谈会,指导长三角、华北平原地区相关单位召开地面沉降区域防治联席会。

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进入规范化管理,搭上互联网快车

398145_wangyu_1484114040428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已经较为成熟。2016年,国土资源部侧重加强国家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的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例如:为加紧国家地质公园各项制度的研究和建设,落实行政审批改革相关决定,积极做好后续规范修改和监管措施的制定,重新发布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编纂出版了《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积极探索国家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管理的体制方式,赴江苏、福建等8省(区)开展了国家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管理调研,初步拟定了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的整合管理方案;进一步加强了地质公园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完善地质公园审批的相关程序,严格执行国家地质公园命名批准的矿业权核查,确保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2016年,国土资源部验收国家地质公园18处,批准命名国家地质公园11处。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公告取消了2个国家地质公园和1个国家矿山公园资格。这说明,我国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建设已经进入规范化轨道,“有进有出”将成为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管理的常态。

持续推进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与建设也是地质公园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2016年9月27日~30日,第七届世界地质公园国际大会在英国托基里维耶拉世界地质公园召开,150余名中国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中国代表团向大会组委会提交了35篇论文,设立了12个地质公园展位,并在亚太地质公园网络专题讨论会及世界地质公园全体成员大会上深度参与讨论,广泛传递了“中国声音”。

2016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组织了“地质公园与地学旅游发展”专题论坛,来自地质公园管理、研究、规划等机构的代表都提出了自己关于地质公园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除了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也积极投身地质公园事业。2016年6月17日,地质公园科普2.0模式通报座谈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上提出了体验式地学旅游2.0模式。该模式摒弃传统灌输式的地学科普方式,变“学中游”为“游中学”。

10月21日,国内首个地学科普APP“脚爬客”上线,该社区紧扣“地学科普”主题,以信息智能化为突破口,结合数千名地学科普志愿者资源,向地质公园提供地学科普整体解决方案,面向地质公园大众做地学科普互动宣传,助力地质公园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元素的加入,地质公园事业新的春天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古生物化石保护: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保护管理

398141_wangyu_1484114039773

2016年,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也风生水起,可圈可点。

首当其中的,就是制度建设和管理规划。2016年5月6日,《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和《国家化石产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进一步梳理了“十三五”期间化石保护工作思路,对全国保护规划和产地保护规划的定位、保护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进行充分地讨论;国土资源部还组织有关专家起草了《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编制大纲》,对《国家化石产地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进行了修改。11月3日,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及实施办法的通知》,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应着力推进的7项重点保护管理工作及有关要求。

其次是加强化石产地保护。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对《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认定标准》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并于2016年11月发布;组织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各委员和各省级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启动了第二批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的推荐工作。2016年3月、5月和8月,国土资源部分别在四川自贡、辽宁喀左和内蒙古巴彦淖尔举办了丝绸之路化石产地科考启动仪式,并对三地的化石产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再次是积极推进化石村建设。2016年3月,化石村建设研讨会在贵州省兴义市召开,会议对化石村的定义、化石村建设标准进行了深入讨论。2016年6月,河北阳原泥河湾化石产地新建了2016年的第一个化石村——阳原县东谷坨化石村。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建化石村21个。

最后是狠抓化石收藏管理。2016年国土资源部完善收藏单位定级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定级标准》,并于11月发布;组织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各委员和各省级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启动了首批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定级推荐工作。

地质环境工作领域宽、链条长、节点多、层次深,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公众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进入2017年,地质环境工作任重道远。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