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具有发展钒电池独特资源优势

发布时间: 2017-03-22 点击数量:0  来源: 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日前,西北有色地勘局局长孙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高纯钒和钒电解液生产线,产能已分别达到2000吨/年以上,且拥有20多项提钒工艺及钒电解液的专利,已稳定形成国内最大规模的军工级及电池级高纯钒产品系列,为发展钒电新能源奠定了安全可靠的资源和技术基础。但受制于新市场开发成本影响,中国钒电池商业化进程速度慢,在新一轮绿色储能技术竞争中有再度落入原料提供者地位的危险。他呼吁,国家应加大钒电池商业化的扶持力度。

孙峰介绍,全钒液流电池是继锂电池后又一款新的储能装备,它是用高纯钒生产的电解液为储能介质的液流氧化还原电池。与此前的铅酸电池、锂电池相比,它具有寿命长、使用寿命可达15年;规模大、可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将若干个电池组装成更大功率以及更大容量的电站;安全可靠、充放电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小也不会产生自燃自爆;快速响应、深度充放电,可快充,无记忆效应;可循环利用、电解液使用一定时间后只需进行简单的再生活化,即可恢复其储能功能等突出优势,是新一代理想的大型环保储能设备。

孙峰说,钒电池的这些优势,使其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具有独到作用。因为无论是风电还太阳能电,都有间歇性、不稳定性等缺陷,导致其并网、消纳和利用中存在众多困难和挑战,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与输电企业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若利用钒电池的独特优势在风电(太阳能电)间建一个储电站,可为电网提供电压、电流均稳定的电能,有效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调整频率、补偿负荷波动、降低供电成本、提高电力设备利用率,提高输电企业接纳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若与太阳能发电系统组合,还可作为如青藏高原牧区、野外作业单位等电网盲区的移动电站,在保障电网盲区正常生活、工作用电的同时,还可减轻汽柴油发电带来的化石能源消耗及发电产生的环境影响。

但是,由于这一新产品目前仍处于市场开拓阶段,且生产电池的配件均为非标件,两因素叠加后导致钒电池价格居高不下,因而无论是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企业,还是现有的输电企业,均不愿意为此买单。这一状况的存在,直接导致钒电池商业化进程缓慢。

为改变这一状况,孙峰呼吁,国家应从以下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在研发环节,鼓励科技创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发新一代液流钒电池和固态钒电池,形成系列化的钒电池产品链。二是在标准制定环节,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钒电池生产企业制定钒电池相关标准。尽快实现全钒液流电池的配件标准化、装备小型化,降低直接生产成本。三是在产业化环节,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钒电储能产业上下游研发、生产、销售企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产业化成本。四是在示范应用环节,进一步推进钒电池储能示范工程建设。今年国家能源局已经批准了一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和“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但是涉及钒电池的示范项目不多,需要国家综合协同各种储能技术的发展。五是在消费环节,制定出台补贴政策,如对偏远地区通讯基站、军事基地、边防、海岛、电网盲区的牧民、野外作业单位等使用钒电池移动电站的,进行一定额度的补贴等,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野外工作单位现场工作环境的同时,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六是在输配电环节,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采用钒电池先储能后上网电力优先收购。

据了解,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大规模储能技术的首选之一。德国、日本、美国等已有大功率的钒电池储能系统投入使用,用于电站调峰和风力发电、离岛供电的储能。

目前,西北有色地勘局所属的陕西华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已探明的亚洲最大的单一石煤型钒矿资源储量,以年产4000吨高纯钒的生产规模可开采150年。公司以生产开发高端钒系产品为主,其中偏钒酸铵产品纯度高、杂质少、质量稳定可靠,与钢渣提钒相比,提纯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更易制作成钒电解液,完全具备为钒电池提供稳定可靠的标准电解液生产企业的能力。但是,若钒电池商业化进程一直停滞在现有状态,我国独有的石煤型钒矿资源就有可能像稀土一样,沦落到原料提供者的境地,独有的资源优势也无法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

为此,孙峰呼吁,国家应及时制定储能发展鼓励政策,促进钒电新技术早日规模化应用,创新推进经济价值最优的商业化运营模式,为新能源革命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等提供有力的政策保护和技术支撑。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