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始喙龟化石首次亮相三亚
9月27日,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距今2.28亿年前,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有喙龟类“中国始喙龟”化石在海南三亚首次公开。
此次公开的中国始喙龟化石体长超过2米,出现于三叠纪晚期海相地层中。虽然是最早的有喙龟类,但其上、下颌的后部仍保留有牙齿,呈现出龟类早期演化过程中“牙齿退化,角质喙产生”的过渡状态。此外,虽然肋骨已经开始加宽但背甲和腹甲均未形成,显示了龟类演化初期的高度复杂性。
龟类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四足动物中最为奇特的一支,它们的躯干被封闭的甲壳所包裹,其内部脊椎、肋骨、肩带、腰带等骨骼不仅与甲壳相愈合,且各自也有一系列独特的演化特征。龟类的口中没有牙齿,而是像鸟类一样长有角质喙。但令人不解的是,龟类所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似乎是在大约2亿年以前“突然出现”的。长期以来,古生物学界一直无法在化石上观察到其演化的轨迹,尤其缺乏甲壳形成和牙齿消失的化石证据。
发布会现场
200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淳研究员在贵州西南地区发现了半甲齿龟化石(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即一个具有牙齿和只有腹甲的龟,古生物学界自此开始对龟类的早期演化有了实质性了解。十年后,2018年8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Nature)再次报道了该团队在邻近地区新发现的原始龟类——“中国始喙龟(Eorhynchochelys sinensis)”。中国始喙龟集多种原始特征、进步特征和过渡特征于一身,显示了龟类演化初期的高度复杂性,是最早的有喙的龟类。这种体长超过2米的大型早期龟类躯干较短,具有加宽的肋骨,背、腹甲均未形成,首次出现了封闭的上颞孔和刚性腰带,即臀部腹侧两耻骨和两坐骨形成前后、左右缝合且不能活动的联合体。据了解,始喙龟的骨架化石保存于距今约2.28亿年的三叠纪晚期海相地层中,比半甲齿龟更为古老。
这一发现始于2015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李淳在三亚海洋古生物博物馆藏品中注意到一件疑似原始龟类的化石,随即带领课题组开展详尽的研究工作。来自中科院古脊椎所、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四国学者分析了世界不同地区全部重要原始龟类化石材料,确定了始喙龟在龟类早期演化中承上启下的系统位置,弥补了该类群系统发育中的重要空白。经过整整三年的研究,中国始喙龟登上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并于同年9月回到它的永久收藏单位“三亚海洋古生物博物馆”。
三亚海洋古生物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首座以海洋古生物为主题的博物馆,致力于世界范围内史前海洋爬行动物化石的收藏和展示,并以我国的三叠纪海洋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该馆不仅收藏有包括中国始喙龟和半甲齿龟在内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早期龟类化石,还拥有一系列全面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化石收藏,包括鱼龙类、海龙类、鳍龙类、楯齿龙类、主龙类等各类海洋古生物标本数万件,是我国海洋古生物标本收藏最多、品质最好、科研成果最显著、发展潜力最大的专业海洋古生物博物馆。
本次特展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策划,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和三亚海洋古生物博物馆主办,中国地质学会化石保护研究分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博物馆协办,是中国始喙龟首次与公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