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或将发生重大转变(一)

发布时间: 2017-10-16 点击数量:0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地质事业或地质工作正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新的态势,甚至是历史性的转变。”

 

 

  当前,有关地质勘查的行业法规、政策正在或将进行调整和修改;地质工作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绿色勘查,数字化、智能化勘查的基础性、重要性地位将进一步凸显;战略性矿产、地球深部,将成为我国能源资源开拓的新领域。从现在起,针对2000~5000米以深的“三高能”的开采环境,需要我们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深地开采”道路。不久的将来,地勘人的“知本”将更多地转化为“资本”,矿产资源市场主体将大大丰富,勘探-开采模式将迎来彻底变革。

  由变而生,因变而强。在新的时代,建设包容共享型矿业开发机制将成为矿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与此同时,应高度重视优秀地质文化对地质事业改革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从“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的高度,研究和重构地矿文化的内涵,奠定地矿文化的深度,建设地矿行业的精神高地。

  矿产资源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过去几十年来,为了获得经济的高速发展,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我国在一段时间不得不采取了粗放式、压缩式的发展路径,用几十年的时间快速完成了其他国家用了几百年才完成的发展任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为强国之梦奠定物质基础。

  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绘就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提出了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传统的矿业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这种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尤其是矿产勘查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为我国单一的地质工作结构特别是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事实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显现出一些新趋势、新特点、新动能。这些变化有可能演变成为今后地质勘查工作的深刻变化——

  首先,有关地质勘查的行业法规、政策正在或将进行调整和修改。

  十八大以后,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对地质勘查工作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矿产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国家加大了矿业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消和下放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达56%,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修改完善十余部地质矿产管理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启动了《矿产资源法》修订工作。在6省(区)部署开展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实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推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在油气勘查开采、生产加工、产品定价等竞争性环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开展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建立了由矿业权出让收益、矿业权占用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等构成的新型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体系。

  以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为例,按照国务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规定,9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正式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审批,从2018年开始,除了页岩气、油气、稀土外,其它矿种的勘查均不再有资质要求。国土资源部门的主要矿政管理职能重点转向“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第二,地质工作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根据世界矿产资源形势以及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的变化,加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过剩产能的要求,我国的地质工作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从矿产勘查市场来看,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数大,对能源和资源的刚性需求,仍将是当前及今后的“常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常规矿产探明储量的增加,特别是在全球矿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矿产品价格颓势凸显,我国能够从世界市场获得必要的大宗矿产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资本对于常规矿产勘查的投入必然减少。

  与此同时,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就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变化与要求包括: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加大对更多门类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调查、信息集成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力度;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需要加大城市地质和三维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力度;脱贫攻坚,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地下水、地质灾害、土地质量、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勘查力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需要加大清洁能源和战略性新兴矿产勘查力度;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加大海洋地质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资源集中区的地质潜力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等。

  地质调查工作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今年中国地调局召开的科技创新座谈会上,钟自然局长敏锐地感到,“地质事业或地质工作正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新的态势,甚至是历史性的转变”:一是地质调查对接需求,正在从粗放型向精准型服务转变,特别是重大需求;二是地质调查正在由单一型调查向综合型调查转变,需要从资源、环境、灾害、空间等多元素进行调查,手段多样、综合、有机集成;三是资源地质调查由过去单纯的资源潜力和远景评价向地质潜力、开发条件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转变;四是水工环地质调查转向资源环境生态空间、多要素整合;五是基础地质调查转向或回归影响资源环境问题的岩石地层构造基本地质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调查;六是成果表达由地质报告、地质图等地质工作者才能看懂的方式向全社会都能看明白的表达方式转变。这些要求将促使地质工作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第三,战略性矿产将成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支撑。

  当前新工业革命的孕育与兴起,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带动新兴材料矿产消费,为矿业振兴释放出新的潜力。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近年来,欧盟和美国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均制定了符合自身利益和发展的战略性矿产目录,无一例外的包括“三稀”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在我国,2016年11月,国务院批复通过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首次将24种矿产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这24种矿产即: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炭、煤层气、铀;金属矿产,铁、铬、铜、铝、金、镍、钨、锡、钼、锑、钴、锂、稀土、锆;非金属矿产,磷、钾盐、晶质石墨、萤石。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制造业结构调整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的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锂、稀土、钴、钒、钛等战略性矿产原材料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显然,未来战略性矿产的市场不容小觑。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