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调整边稳产高产——回忆平煤二矿改革开放初期如何调整思想和生产
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存在着比例失调、计划和物资供应缺口较大等严重问题。煤炭工业积累的问题也很多,突出的表现是矿井建设的规模、速度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协调,部分矿井采掘比例不正常。扭转采掘失调局面,是当时很多国有大矿的当务之急。平顶山矿务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作为煤矿采掘失调好转、生产稳步发展的典型,登上了1981年的《人民日报》。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作为一名老矿工,我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40年来,二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行将报废到重焕青春的历程。回首过去,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和全矿干部职工一起自力更生搞调整,让行将报废的矿井恢复生产的情景。
二矿是平顶山市兴建的第一对矿井,1957年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服务年限20年。平顶山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被人们誉为“中原煤仓”,二矿的兴建拉开了平顶山矿区建设的序幕。
解放思想,按客观规律办事
1965年,26岁的我从平顶山煤校毕业,光荣地分配到平顶山矿务局当了一名技术员,1970年,因工作需要调入二矿开拓队任党支部书记。
我们这代人,大都在成长和工作中受到“左”的思想影响。我在开拓队的头几年,矿上集中精力追求高产,调动大部分“兵力”往采煤一线,片面追求产量,重视采煤,放松掘进,不按煤炭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顾了眼前,忽视长远,导致矿井采掘比例失调比较严重,加快了矿井的衰老。
不仅是二矿,那时整个平顶山矿区煤炭生产都存在采掘比例失调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达,给平顶山的煤矿敲起了警钟。
为了从思想上扭转“产量压倒一切”的错误观念,矿上号召我们用“批评与自我批评”及组织管理人员、职工群众重新学习三中全会文件的方法,及时转变思想。特别是通过对真理标准的讨论,让全矿干部职工的头脑清醒了,开始认识到只有从实际出发,按照煤炭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使采掘失调的局面扭转。
二矿该何去何从?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消极等待矿井报废;二是开辟新的战场,积极进行调整,让矿井重新焕发青春。但是开辟新的战场又有重重障碍,道道难关。根据地质勘探,二矿底部有一层庚组煤,储量在1000万吨以上,若能把这个“粮仓”打开,不仅可以使二矿“重生”,还可以为整个平顶山矿区开发庚组煤摸索一些经验。然而,庚组煤埋藏很深,从己组煤向庚组煤前进,需要通过6层石灰岩,每层薄者2米,厚者6米,而且石质坚硬,溶洞甚多,水量极大。
当时,很多老工人眼含泪花发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如果轻易地让矿井报废,将给国家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啊。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不论处境多么困难,对待革命事业绝不能持消极态度。”“‘蚂蚁’虽小也要啃骨头,‘芝麻’虽小也要献出油。凭着咱的两只手,不信揭不开庚组煤!”……
自力更生,开拓生产双丰收
开拓力量不足,矿党委决定从本矿挖掘潜力,充实一线。机关和辅助单位的同志纷纷写申请,表决心,要求到一线去。有个老工人,因工伤断了4个手指头,受矿上关照一直看澡堂。他三番五次跑到党支部和党委,恳切地要求到我们开拓队来。他说:“我虽然一只手残了,但还有另一只。再说,我的身体还好,下井后既可以手推,又可以肩扛。开发庚组煤,不能不让我出力!”
技术力量不足,矿上就群策群力,在干中学,学中干。由于庚组煤水患大,建立防排水系统势在必行。当时水泵的电机又重又大,外部轮廓直径1.4米,二矿立井井筒宽度仅1.1米,根本下不去。矿党委书记、矿长亲自带领有关工种的同志试运,逢窄扩帮,遇低挑顶,轨道不平就重铺,一米一米往下放,最终打开了通路。随后,一台台电机沿着这条路顺利送到井底。短短23天,6台大泵便顺利安装成功。此后,又相继安装了18台水泵,使矿井的排水能力由原来的每小时700立方米,猛增到了5000立方米。
资金不够用,我们就精打细算,尽量把钱用在刀刃上。在安装水泵的同时,还需要铺设500米高压线路。这个线路如果申请上级供电部门铺,既要花钱,又要等待,我们就决定自己干。工友们有的负责挖坑,有的负责竖杆,有的架线,不到1个月就胜利竣工。仅此一项,就节省了上万元安装费用。
材料和设备紧张,我们就清仓查库挖潜力。一次,一个新采区投产,急需1台大主扇,全局仓库里都没有。我们的副总工程师带领技术人员外出四处寻找。最后,他们在总库的废品堆里找到了一个旧外壳,在总机厂的废铁堆里扒出了一个破风轮,接着自己加工了一根大轴,就这样东拼西凑,组装起了一台更生式大主扇。这台主扇运行后性能良好,没花几个钱,便解了燃眉之急。
在搞调整的同时,我们不忘抓生产,誓夺调整生产双丰收。
受左倾冒进思想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二矿连一个正规的采面都没有,一直像打扫“仓”底一样,在回采残煤剩柱。转变思想后,矿上决定重新开发矿井东翼未采的薄煤带。
当时,我们开拓队和掘进队的职工硬是顶淋水,战顽岩,掘进近万米巷道,开出了7个工作面。采煤工人在顶板破碎、压力大的情况下,趴着打眼,躺着攉煤,终于把这“瘦肉”剥出来了。
还有一块地方,过去回采时曾因水文钻空透水,留下了一个几百吨的小煤柱。为了“剔干刮净”,把资源尽可能多地回收出来,我们重新修复了上百米巷道,如同虎口拔牙一般,坚持把这一煤柱掏了出来。“肥肉”好吃,“骨头”难剔。搞复采,东一疙瘩西一块,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不仅顶板破碎,时时可能冒顶,而且搬家次数频繁,要增加几倍的劳动强度。
尽管如此,矿上还是夺得了调整生产双丰收。仅1978年,全矿两个采煤队就搬家22次,过了62个断层,共生产原煤30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到1979年,全矿开拓进尺4400多米,相当于1971年到1975年开拓进尺的总和,开拓煤量恢复到了100万吨,一座行将报废的矿井,重新焕发了青春。
(常保安口述 张晓璐整理)

[图片说明]:退休后的常保安(右)仍很关心二矿的发展

[图片说明]:
常保安,男,1939年生,中共党员,历任平顶山矿务局二矿开拓队党支部书记、技术科科长、纪委书记、安全副矿长等职,现已退休。
平项山矿务局二矿,现名为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二矿,经升级改造,提升矿井综合能力,现核定年产能170万吨。
[图片说明]:1981年《人民日报》报道平顶山矿务局采掘失调好转的版样